知乎上最近有人问:“为什么鼓励中国人出国?”作为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,“我”很适合回答这个问题。
我的爸爸在九几年赶上了第一代移民浪潮,来到了新西兰。随后几年,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,在新西兰出生,成为土生土长的ABC。而我,在中国完成了基础教育,在新西兰进行大学教育。
我见证了上一代移民的生活(爸爸),见证了一代ABC的成长(弟弟妹妹),赶上了留学大潮而出国念书(2008年),又比同龄留学生提前拿了一张绿卡(20岁)。
在国内亲朋眼中,我是留学生;在留学生眼中,我是移民;在移民眼中,我是国内的。
上一代移民
我爸爸在新西兰呆了将近20年。在当年,以我爸为首的出国党看来,国外的生活条件绝对优于国内:更好的社区,更好的收入,体面的工作,房子和车子。
当时的中国人,大多骑着永久挤着公交,住几家一户的筒子楼。新西兰的生活对于当时的中国人,有着致命的物质吸引力,奋斗目标无非就是两个字——“留下”。
今天,这一代移民已经基本进入中产阶级,一栋洋房一部车,两个小孩一只狗,富足但不暴富,稳定但不冒泡,也算实现了他们当年的目标。
从工作上来说,第一代移民对新西兰的事业没有太多野心,普通工作拿到的薪资,就能过上富足健康的生活,你不必在公司挤破头,也不必踩着别人的脸,也可以住着别墅开宝马,穿着名牌逛各国。
所以,并不是太多的人会以在公司爬到高层为目标。工作性质以工程师为主,工作年限以供完孩子上大学和交完养老保险为基准。总结来说,工作压力不大,薪资有余但不土豪。
留学生
第三类孩子们,没有当年我爸出国时那种强烈的物质对比差,乍一看觉得自己家的生活水平不低于新西兰,对于父母一代的生活压力也没什么切身的感受,再加上寂寞和签证问题,归国的不占少数。
虽说“父母在,不远游”,但即使在国内,大多数人也不会甘心呆在父母身边。我的想法是,赡养父母,在如今不该成为回国的第一理由,在北上广生活和在新西兰生活,对父母而言,距离感差不多。ABC
虽然生活单纯,但是孩子们并不是毫无烦恼。比学习成绩,比体育,比谁上的大学好,这些方面的压力和国内的孩子差不多。有的父母甚至还是旧式思维,把他们没有完成的梦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,部分孩子承受的压力不亚于应试教育下的学生。
但是,普遍的情况是,这些孩子比中国的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实现自己的想法。他们在美国的发展路径比上一代人更加多元化, 即使进入绝对上流社会的孩子也并不多。关于我
说了这么多人群的生活,只是想展现一些在美国发展的可能性,看看这是不是大家想要的东西。新西兰这么大,这么多行当,笼统的概括移民好不好,是没有什么意义的。这一张卡,一个户口,拿到了只是和千万当地人站在近一点的起跑线上,而已。我眼中的新西兰
我看到的新西兰,是一个比较公平的社会,虽然没有短时间暴富的机会,但是努力的付出,大都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。